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BBS
群组
Group
阙里史话
孔氏动态
家谱续修
儒学纵横
旧版网站
登录
立即注册
孔氏宗亲网
»
社区
›
社区大厅
›
历史掌故
›
《孔丛子》的真伪与价值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孔丛子》的真伪与价值
121
0
孔祥洋
Lv.7
发表于
前天 10:46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摘要:《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由《孔丛子》20篇、《连丛子》2篇、《小尔雅》1篇组成。《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本来是三部各自独立的书,它们的真伪,它们的编者或作者是谁,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编为一书的,是迄今仍未解决的问题。《孔丛子》和《连丛子》对于了解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2世纪二十几代孔子世系的传承与排列,以及孔子世家的特殊继承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两书记载的孔子后世子孙的言语行事也有着珍贵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孔子世家
《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主要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于了解汉以前孔子世家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学传授等等,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传世本由《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组成,共23篇。《孔丛子》部分21篇,其中有《小尔雅》1篇。《连丛子》部分2篇。由于分卷不同,形成了两个版本:一个是见之于《四库全书》的3卷本,一个是为《四部丛刊》所收的7卷本。3卷本和7卷本大同小异,应该是来源于同一个祖本。
一、《孔丛子》一书的基本内容
如果我们将《小尔雅》从《孔丛子》21篇中分离出来,使之独立成书,《孔丛子》全书可以分为《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小尔雅》与全书不类,如何羼入《孔丛子》,并且被编为第十一篇,迄今仍无合理的解释。《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孔丛子》20篇,记述孔子、孙孔伋、七世孙孔穿、八世孙孔谦、九世孙孔鲋的嘉言懿行。其中:1-5篇:《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孔子言行。6-10篇:《记问》、《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记孔伋(子思)的言行。12-14篇:《公孙龙》、《儒服》、《对魏王》,记孔穿的言行。15-17篇:《陈士义》、《论势》、《执节》,记孔谦的言行。18-20篇:《诘墨》、《独治》、《问军礼》,记孔鲋的言行。
这20篇可以视为孔氏5位先祖的言行集,从中可见,孔子以后,孔氏一族在长时段内人才辈出,保持了旺盛的思想活力,一直到司马迁著《史记》时仍然如此。所以司马迁为孔子作传,赞叹“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这里所说的“传十余世”,主要是指孔子作为一位平民思想家,能够传十余世而不衰,为学者所敬仰;此外,也是指孔子子孙能够恪守先祖之业,薪火相传,达十余世。因此,司马迁作孔子传,记述孔子一生言行事迹,兼及其后世子孙,破例给予了“世家”的规格。事实上,司马迁之后,孔子世家继续发扬文章、道德家风,一直到第二十代孔融(153―208,字文举,孔子二十代孙),维持了长达600余年的光荣期。秦统一以前,孔子世家多出思想家,少见政治家;秦汉时期,适应大一统的要求而成功转型:从隐居于政治水平面以下,到浮现于政治水平面以上,孔子子孙纷纷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论“学而优”,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以经学著称,他第一个整理了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并为之作传,开了汉代古文经学的先河,对此后中国经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学而优则仕”,孔子十代孙孔藂、十一代孙孔臧、十三代孙孔霸、十四代孙孔光,都因为从政优异而封侯拜相。从总体上看,不是从政,而是为学,才是孔子世家所擅长。孔子世家前二十代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作家,他们都秉持孔子的理念,坚守孔子的遗训。儒学传世,是孔子世家的主流。
1―5篇记述孔子与弟子、家人、国君、卿大夫等人的言谈,涉及内容广泛,如:修身治国、《尚书》大义、日常行事应遵行的礼义规范、德刑关系,等等。这部分材料,在形式上与《孔子家语》、《说苑》、《韩诗外传》等书中所见的有关孔子的言论材料相接近,特点是每一则的篇幅都比较长;此外,其中有一些内容也见于《孔子家语》、《说苑》、《韩诗外传》等书。
6―10篇是记述孔子的孙子孔伋在鲁、卫、齐、宋等国与多人的交游和言谈。涉及的人物有曾子、曾申、老莱子、鲁穆公、齐王、卫君、孔白(字子上,孔伋的儿子)、孟子等人,言谈的内容极为广泛。孔伋(约前483-前402),字子思。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幼年曾受到祖父孔子的教诲,继则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参。生平事迹不可详考。仅知其长期居留于鲁、卫两国,短期游历于齐、宋等国。鲁穆公时,被尊为师,以备顾问。《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子思子》七卷,均已失传。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缁衣》、《坊记》相传是子思的作品。1998年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中,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等篇,多数学者认定为子思的著作。荀子以后,不少儒家学者认为子思与孟子存在某种师承关系,二人思想学说亦接近,因而被看作是一个学派,称为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11―14篇是孔穿与公孙龙、平原君、信陵君、魏王、齐王的言谈记录。《公孙龙》篇记孔穿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坚白异同”、“臧三耳”尤其精彩。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孔穿敢于与其辩论,而且能够取胜,可见孔穿比公孙龙更加辩才无碍。孔穿,字子高,孔子七世孙,生卒年不详,享年57岁。孔穿学识渊博,机智善辩。他生当战国中晚期的乱世,遵循“天下无道则隐”的祖训,不求仕进,先后游说楚、魏、赵、齐等国,与魏王、齐王、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等相友善。据《孔子家语后序》,孔穿著有《儒家语》十二篇,名曰《谰言》。《汉书.艺文志》著录《谰言》十篇,有人认为此即孔穿所作,唐代颜师古已辨其非是。《谰言》久已失传。
15―17篇是孔谦与魏王、赵王、韩王、卿大夫的言谈记录,以及在魏、赵两国为政的事迹。孔谦,字子顺,又字子慎。孔穿之子,孔子八世孙,生卒年不详。孔谦在魏国从政为相,在外交上采取与赵国联合的方针,在内政上整顿官吏,“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惹得一些丢官失职的人纷纷表示不满。魏王初期对孔谦很信任,封其为文信君;后来慢慢疏远了孔谦。孔谦一再陈述治国大计,魏王均不采纳。孔谦不愿尸位素餐,于是告病回家。
18—21篇是孔鲋反驳墨家对孔子和儒家的批评,以及孔鲋与陈涉讨论军礼和其他问题的记录。孔鲋,字子鱼,又称子鲋;一名甲,又称孔甲。孔谦之子,孔子九世孙。生卒年不详。孔鲋生当战国末年,博通经史,与魏国名士张耳、陈余等友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奉行法家政策,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焚书坑儒。孔鲋将家中讲学用的《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收集起来,藏于孔子旧宅壁中。然后,率弟子逃往嵩山,隐居讲学。陈胜起义后,称楚王,孔鲋在陈余的劝说下出山,陈胜亲自出迎,拜其为博士、太师。不久,孔鲋感觉进言不被采纳,任职六旬(一个六个月)后托疾告退,死于陈。
(二)《连丛子》2篇,记载汉代孔子后裔的作品与言论。《连丛子》,又称《续孔丛子》,旧称孔子十一世孙孔臧将其所作的赋与书裒辑成卷,附于《孔丛子》之后;因为题材不一,丛聚成书,所以称为《连丛》,又称《连丛子》。传世《连丛子》分上、下两部分,列为《孔丛子》第二十二篇和第二十三篇。
《连从子》上,共收9篇作品,其中:4篇赋,2封书信,是孔子十一世孙孔臧的作品。1篇序,是“宗人子通”为孔奇《左氏传义诂》所作的序。“宗人子通”,其人不可考。剩下《叙书》、《叙世》2篇,不知作者,从《叙世》提及孔子十九世孙孔和来看,作者应是与其同时或在其后的某一位孔氏子孙。
《连丛子》下,共有11章,无章名。主要记述孔僖、孔季彦父子以及其他孔氏族人的言语行事。
(三)《小尔雅》,列为《孔丛子》第十一篇,实际上可以独立成书。《小尔雅》,又称《小雅》,全书分为《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度》、《量》、《衡》十三篇,是一部解释字词、名物的书。因为与《尔雅》类同,并且多补《尔雅》之未备者,故称《小尔雅》。
《汉书.艺文志》著录《小尔雅》一篇,是否即此《小尔雅》,学者们尚有不同意见。《小尔雅》的内容、体例与《尔雅》十分接近。《尔雅》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辞书,《小尔雅》也是。据黄怀信教授统计,“《小尔雅》所收600多词语中,有40%以上可释于三《礼》,近30%可释于《左传》及《诗经》,10%左右可释于《尚书》,还有不少可释《谷梁传》和《公羊传》”。在体例上,《小尔雅》模仿《尔雅》原有的《释诂》、《释言》、释训》、《释器》、《释鸟》、《释兽》等篇目,设《广诂》、《广言》、《广训》、《广器》、《广物》、《广鸟》、《广兽》等篇目,以补充《尔雅》相应各篇应收而未收的内容。《小尔雅》还增设《广义》、《广名》、《广服》、《广度》、《广量》、《广衡》六篇,特别是关于度、量、衡的三篇,为《尔雅》所无。《小尔雅》与《尔雅》既属同类,关系又如此密切,说服两书必有其可进一步研究、揭示的内在关联。
二、《孔丛子》的由来及其真伪
《孔丛子》旧题孔鲋所撰,可是,汉代两部最著名的目录书——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却没有《孔丛子》的记载,一直到三国魏时,经学家王肃(195—256)在其所作的《圣证论》中,才提及《孔丛子》。从孔鲋到王肃四百多年间无人提及《孔丛子》,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来历;再加上《孔丛子》书中有一部分内容,学者们怀疑非孔鲋所能撰,所以,自宋明以后,《孔丛子》多被视为伪书。
《孔丛子》的作者究竟是谁呢?学者至少提出了4种意见:
1、王肃伪造说。认为王肃首先伪造了《孔子家语》,接着又伪造了《孔丛子》,以便两书互证为真。
2、宋咸伪造说。宋咸是第一个为《孔丛子》作注的学者。朱熹认为《孔丛子》文气软弱,不似西汉人作所,于是怀疑是宋咸伪作。
3、孔鲋所撰,孔臧所附。《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书》都著录了《孔丛子》,题孔鲋撰。宋咸为《孔丛子》作注,指出前6卷21篇为孔鲋所撰,后1卷《连丛子》上下篇为孔臧所附益。
4、孔子二十世孙孔季彦或其后某位孔子子孙搜集先人言行材料,编订而成。
实际上,从考证作者入手来论证《孔丛子》的真伪,在方法论上存在不少问题。从《孔丛子》全书构成来看,《孔丛子》20篇、《连丛子》2篇、《小尔雅》1篇,实际上皆可独立成书,它们决不是一位作者所撰,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全书的作者问题。
《孔丛子》20篇,在题材上与《说苑》、《韩诗外传》相类似,都是一些孔子子孙的言行片断,篇幅短小。这类言行片断,必非记述于一时一人之手;而且,推测其数量不少,零星散处。到了汉代,孔子子孙中有人出来加以搜集、整理,编订成书,于是有了《孔丛子》。因此,《孔丛子》没有作者,只有编者。这位编者很可能是孔鲋。但是,孔鲋没有最后完成全书的编订工作,他的后人(儿子或孙子)继承其未竟的事业,连带将孔鲋的言行一并编入书中,于是读者可见书中第21篇记孔鲋之死。
《连丛子》作为一本书而言同样只有编者,但是,《连丛子》书中的若干篇章却可以认定作者,如孔臧的4篇赋、2封书信。
《小尔雅》是有作者的,只是其作者的身分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黄怀信教授推测是孔驩、孔子立父子所作,在目前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不妨看作是有参考价值的一种说法。
既然《孔丛子》全书的编者或作者问题,如此复杂而难以解决,所以,我们考察《孔丛子》的真伪问题,不必着眼于编者或作者问题,而是将重点放在考察书中材料的来源问题及真伪问题。从方法论上说,只要书中材料不是伪造的,有真实可靠的来源,便可以断定《孔丛子》为真。所以,要想真正解决《孔丛子》的真伪问题,必须对书中材料一一做出详尽的考证,能够证实或证伪几分,问题便解决几分。比如说,我们现在大致可以判断,《连丛子》2篇中的材料基本上是真实可靠的,那么,《连丛子》自然也是基本上真实可靠的,据此可以说《连丛子》是真不是伪。至于《连丛子》编者的署名问题,无关《连丛子》真伪问题的大局。
当然,对《孔丛子》全书的材料来源与真伪问题做出详尽的考证,是一件繁难的工作。笔者在此只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在学术研究上无捷径可走。不欲解决问题罢了,要想解决问题,而且是求得一个彻底的解决,艰苦而细致的考证是必不可少的。可喜的是,已有学者不惮繁难,在做《孔丛子》全书材料的考证工作,持之以恒,必有所获。
三、《孔丛子》的珍贵价值
《孔丛子》一书在儒家文献中,一向不受重视,不仅研究者少,而且连其许多有价值的材料都不被引用。实际上,《孔丛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如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等。以下着重介绍《孔丛子》20篇与《连丛子》2篇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至于《小尔雅》的价值,黄怀信教授已有充分的论述,此不赘述。
首先,作为一部类似于“孔家杂记”的书,它提供了许多有关孔子世家的珍贵史料。李学勤先生认为,《孔子家语》和《孔丛子》是汉魏间孔子家学的两部重要文献。比较而言,《孔子家语》重点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孔丛子》却是重点记述孔子后世子孙的言行事迹。所以,从孔子家学的传承和孔子世家的角度来看,《孔丛子》的价值大于《孔子家语》。孔子以后,从三世孙孔伋到九世孙孔鲋,数代闻人的若干言行事迹,全凭《孔丛子》的记述而为后人所知。《连丛子》不仅记述了汉代孔氏的谱系、家学、名人的情况,还记载了孔子家族的一个特殊的继承制度:孔子八世孙子顺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和次子享有孔氏继承权,却又有分别:长子一系继承殷统,次子一系继承祀孔权。小子一系无继承权,却因为军功而封侯(见《连丛子》上《叙书》)。孔氏家族的特殊继承制,以往鲜为人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与《孔丛子》长期被视为伪书有关系。其实,《叙书》的记载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孔子家族的这一特殊继承制,无疑是宗法社会继承制的一个罕见的样本,值得认真研究。
同样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孔子世系的计算问题。从《连丛子》的记载可知,在汉代,孔子世系的计算不是从孔子开始,而是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开始算起。孔子世家的第一代祖先是谁,似乎仅仅关系到孔子世系的排列问题,其实,问题不止如此。如果与宗法制联系起来考察,一个家族的血缘谱系,不仅与该家族划分大宗、小宗有联系,也与该家族内的亲亲、尊尊直接相关。按照宗法制划分大宗、小宗的规定,汉代孔子世家以叔梁纥为始祖,则从叔梁纥往下传至五世,由于“亲亲之义,五世而尽”,必须从第五世的嫡子中选择嫡次子另立小宗。此小宗再传至五世,又别立小宗。如此类推,就会形成一个大宗与若干小宗对列、若干小宗必须共同拥戴大宗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大宗永远尊叔梁纥为始祖,从叔梁纥开始,一代一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由此不难明白:为什么孔子八世孙子顺的长子继承殷统,次子主持祀孔事宜,原因就在于汉代的孔子世家尊叔梁纥为始祖。尊叔梁纥为始祖,并以叔梁纥代表殷统,说明孔子临死前叹息“予,始殷人也”(《史记.孔子世家》),为其后世子孙念念不忘。后来,孔子世家改奉孔子为始祖,由衍圣公的长子为大宗继承人,次子主持子思祭祀事务。
司马迁为孔子作传,不置于“列传”,而是升格为“世家”。看看《孔丛子》记述的孔子以后几位子孙的言行事迹,再看看司马迁亲自到孔子故里考察,“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可知,孔子以后,孔子子孙十分珍惜作为圣人之后的光荣,恪守先祖教诲,修德讲学,世代不替,形成了良好的传之久远的家学、家风,如第17篇《执节》所记赵王对孔谦说:“从古及今,载德流声,未有若先生之家者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后世,人才辈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家。
其次,《孔丛子》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孔丛子》在宣扬、阐发孔子思想方面,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经由孔子子孙而不断重温孔子的教导,二是书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子孙如何不忘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修德讲学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了圣人之后的风范和情操。至于在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方面,似乎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但是,仍然有闪光之点。比如,第6篇《杂训》记子思与悬子讨论禅让与革命的问题,子思提出了一个观点:“夫受禅于人者则袭其统,受命于天者则革之”。这是说,经由禅让而和平获得政权者,应该承袭其前任的传统;因为天命转移,经由暴力而夺得政权者,应该革故鼎新,改正朔,易服色,与民更新。禅让与革命,是古代政权更替的两种方式。禅让是和平的,革命是暴力的。为什么“受禅于人者则袭其统”?这是因为禅让是选贤与能的最高表现,是政权在贤能与贤能之间的和平交接。在禅让中,一代又一代贤能开创的事业,自然能够传承下去。为什么“受命于天者则革之”?这是因为在天命转移的过程中,上一个政权贪污腐化,丧失民心,天命不再保佑这个政权;起而代之者实行仁政,与旧政权决裂,没有继承关系,所以必须改造旧社会,革除旧制度,塑造新社会,展现新气象。
再如第21篇《答问》记陈胜与孔鲋讨论文献记载的可信度问题,表现了一种可贵的怀疑精神。陈胜读《国语》,认为《国语》记载骊姬夜里向晋献公哭进谗言的事不可信,理由是“人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况国君乎?”显然,陈胜的质疑有理、有力,表现了他不盲从、不迷信的理性精神,与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约略相符合。孔鲋回答陈胜的质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制度上给予说明。从道理上说,夫妇夜里在卧室的交谈,极为隐秘,不为外人知,在这一点上,国君与平民的确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在制度上,国君与平民却大不一样。国君始终有史官相伴随,“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举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正因为如此,晋献公与骊姬的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为女史记录了下来,从而为人所知。显然,孔鲋的说明合情合理,为陈胜解惑释疑。今人阅读及此,不禁为陈胜的质疑叫好,也能够从孔鲋回答质疑的思路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孔丛子》文本的魅力所在。
作者:王钧林,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主编,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孔祥洋
Lv.7 版主
主题
61
回帖
26
积分
646
+ 关注
发消息
图文热点
孔雀是孔家的鸟吗
19 人气
#历史掌故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副会长、安徽孔子后裔
24 人气
#宗亲纪念
宗圣裔优免照
29 人气
#圣贤后裔
安徽孔子后裔联谊会孔祥云会长逝世
75 人气
#宗亲纪念
推荐话题
1
民国版《孔子世家谱》在线查看
27519 阅读
孔令纲
2
<<孔氏族谱>> 你读过多少?
12203 阅读
孔庆亮
3
清代衍圣公家祭研究
588 阅读
孔庆亮
4
微山仲子庙“安南使节题咏碑”新证
594 阅读
孔庆亮
5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孔子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赴安徽淮南蚌埠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8971 阅读
孔庆亮
最新发布
忘记论坛密码和注册名了
孔雀是孔家的鸟吗
宗圣裔优免照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副会长、安徽孔子后裔
安徽孔子后裔联谊会孔祥云会长逝世
鄮东韩岭孔氏宗谱 不分卷
家谱记
五十八代袭封衍圣公孔公鉴墓表 杨士奇
Copyright © 2025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
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