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孔子先世流亡事跡攷 王志

评论11

孔庆亮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13:18:20 | 查看全部
因此,外院事蹟,内院多不记录,故外院伪孔之事,世所罕知。[84]由於碑文中說遷墓者為“第四院”賢孫,則遷墓者為偽孔文登院後裔,明矣。 aa再次,偽孔所遷之墳當有孔子先世在內。
       碑記云:“酂台,近西稍北龍堽原有塋”,所言孔氏先塋的位置與永城古碑及《永城縣誌》所記孔子五代先祖塋墓的位置正相同。至于“龍亢”稱為“龍堽”者,堽即岡也,與亢同音,龍亢即龍堽無疑。又碑記中言及偽孔四人,惟言“二翁”過世,未言其孫孔福德三人之死生。揣其“乘閑共議”之文,似三人當時不僅在世,且遷墳之事亦三人所謀劃。
       如是而言,则偽孔所遷之墳,當中自應有孔子五代先人。因為碑記中言及遷墳的情況是“大小諸靈,奉遷於此”,如惟“二翁”一人,則如何可言所遷者為“大小諸靈”呢?同時,據此亦可知1929年永城所出孔子先祖故里碑至少當立碑于金代孔氏先塋被遷之前。
      再者,記中“出祖”與“光祖”的“祖”疑當作“柤”。碑文之中,有所謂“出祖”、“有祖”以及“望出光祖”,其義難解。如以“出祖”、“有祖”為人名,則“望出光祖”又解釋不通。如以“出祖”之“祖”為先祖,則“有祖”以及“望出光祖”都解釋不通。《左傳》昭公七年曰:“公將往,夢襄公祖。”杜預注曰:“祖,祭道神。”[85]如依此釋“出祖”為遷墳前祭道神,則“有祖”勉強可通,而“光祖”猶未可通。《周禮•春官•喪祝》云:“及祖,飾館。”鄭玄注引鄭司農曰:“祖,謂將葬,祖於庭,象生時出則祖也。”[86]蓋“有祖”之“祖”,本指偽孔後裔遷墳後將要進行埋葬時,所進行的祭祀與禱告,而“出祖”與“光祖”中的“祖”皆當作“柤”,即指酂城而言。蓋因“祖”與“柤”字形相近,碑文又磨滅難識,是故抄錄碑文者乃誤將“出柤”與“光柤”訛錄為“出祖”與“光祖”也。
       最後,根據碑記中說遷墳的時間為“於歲辛卯”,可以斷定遷墳的時間為西元1171年。因為宋室南遷之後,金據北土,其年號為“辛卯”者,只有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即西元1171年與金哀宗正大八年,即西元1231年,分別相當於南宋宋孝宗乾道七年與宋理宗紹定四年。
       所以斷定遷墳之年為西元1171年者,主要是因為,西元1231年距金國滅亡僅三年,而碑記之中言及金國,了無國運衰亡之象,而多國家昌盛之言,與金哀宗之時不符而與金世宗之時頗合,此一也;
       又,碑記中稱孔福德“受到大王令”,金主皆稱帝,惟世宗之前的海陵王稱王,碑記所言“大王”應當只能是指海陵王,立碑之時,孔福德尚在,故孔氏遷墳當去海陵不遠,此二也;
       又,據元人脫脫所著《金史》,當海陵王在位後期與金世宗大定前期,金、宋戰事較多,且金人屢獲成功。碑記言孔福德兄弟在戰事中往往“獨顯功能”,“累累成功”,與此間金、宋對峙形勢相合。此三也。
       綜上所述,夏邑縣北還鄉里有孔氏先塋,應始于金代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即西元1171年,且為偽孔後人擅自從酂台西北之龍亢遷至夏邑。另,據偽孔所作碑記可知,偽孔也認為孔父嘉遇害後,其子就已出奔。至於明中葉弘治年間,此碑為邑人沉於河底,原因不外兩種可能,
        一者,可能是出於對偽孔以假亂真,擅自遷移孔子先塋的憎惡;
        二者,可能是為了掩蓋孔子先塋金代始由酂台遷入夏邑的事實。不管怎樣,幸運的是,當黃虎臣等人修志之際,竟還能尋得此碑,並錄其碑文以資後人,使我們得以用之辨明夏邑孔氏先塋的來龍去脈。
       不過,有趣的是,在黃虎臣等人修成《夏邑縣誌》約半個多世紀後,到了明代萬曆、天啟年間,夏邑縣卻開始有人出來混淆是非,否定金碑。如民國九年黎德芬等所修《夏邑縣誌》卷一《地理志》於《古跡•還鄉祠》下云:
       謹按,孔子還鄉,不見經典,無從攷證。查陳大參陛《還鄉祠記》云:“孔子之先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睪夷四代皆葬祠前後。其後,孔子因祀先還宋,乃茲祠所由得名。宋真宗時,名良彥者還居夏邑。元時,孔思忠避兵山西。清初,孔敬復還夏邑,今司家道口孔姓者,其裔也。”且言來夏在宋時,未嘗言金時之龍堽。然則,金碑所云孔子七十三代孫本貫酂台之龍堽,原有塋,出祖,遷于夏邑還鄉里,似未可據為典要。大抵古聖賢經過之區,後人因景仰而生附會,……姑存其疑,以得合之稽古者。陳陛撰《記》曰:“夏,即古下邑,宋地也。
       而夫子自言:‘丘也,殷人也。’故還鄉有祠,杏壇有碑。此其證據之最的者。……按志,孔子之先正考父生孔父嘉,嘉生木金父,金生睪夷,俱微仲後。封公四代,皆葬祠前後,睪夷生防叔,避難山東,越三世生先師。”[87] 據黎德芬所修縣誌卷六《人物•宦跡》,陳陛生於明萬曆、天啟年間,官至天津糧儲道山東右參政,因此上文所謂“陳大參陛”當為“陳右參陛”之偽。[88]黎德芬等人不知真孔、偽孔之分,故不明金碑所言為何事,其存疑待攷,無可厚非。有趣的是,在陳陛之前的嘉靖年間,當黃虎臣等人修志之時,尚不能辨明孔氏先塋所在具體位置,且亦不知塋中所埋竟為孔子先世中的何人,只是懷疑“弗父何、正考父之墓在焉”,怎麼到了陳陛之時,竟敢說塋中所埋為正考父至睪夷這四位孔氏先人呢?
       況且,如果他有證據證明他的說法,為什麼他不能在他的《還鄉祠記》中略加陳述呢?很顯然,他是先有了孔防叔由宋國奔魯的判斷,並且為了給夏邑爭取一個孔子祖籍地的榮耀,才杜撰出孔子先世從正考父到睪夷,皆葬於還鄉祠前後的說法。其說純屬無稽之談,然而不幸的是,夏邑後人信之者甚衆,或作碑文,或為祠記以張其說。到了清道光元年,又於還鄉里增建四代祠,遂使陳氏誤說,更加不脛而走,而孔氏由宋出奔始于防叔的誤說,亦因此而更加盛行。陳陛為人剛正,甚有治才,而撰此一說,則實與偽孔同為孔氏之罪人也。
孔庆亮楼主 发表于 2025-9-24 13:19:09 | 查看全部
四、餘論
       最後,說到孔子的祖籍,還有一種情況須加說明。
       據《孔子家語•本姓解》載:“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一曰,孔父者,生時所賜號也,是以子孫遂以氏族。”[89]孔子先祖得氏之事,《世本》所未言。就《家語》所言來說,孔氏得氏或始于孔父嘉,或始於其子孫。贊成孔氏得氏始于孔父嘉之子孫的,一般又認為是始于祁父。如明代陳鎬《闕里志》卷三《世家志•姓譜》引《孔庭纂要》云:“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者,其字也,而先儒以謂當時所賜號者,誤矣!……五世親盡,別為公族。祈父因以正父字為孔氏。”[90]
       為了解釋孔子還鄉于夏邑,人們當然可以假設孔氏得氏後,為小宗,而且曾另受采邑于夏邑,別于大宗所在的柤城。所以後來孔子還鄉不到柤,而到夏邑。明黃虎臣等人所纂《夏邑縣誌》卷一《地理志》,其《鄉村》條下記夏邑有齊邑鄉。其《古跡》條下記夏邑有齊城店,在“縣東北齊邑鄉”。[91]其《塚墓》條下又記夏邑有慎令塚,在“縣北祁邑鄉”。[92]又,《史記•曹相國世家》有“取碭、狐父、祁善置”云云,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云:“故祁城在縣東北四十九里。”錢穆《史記地名攷》卷十六《梁宋地名》“祁善置”下案語曰:“今夏邑北有祁邑鄉。”[93]據此而言,則縣誌中所謂“齊邑”、“齊城”的“齊”很可能乃“祁”字之偽。
       依《世本》,木金父之子稱作“祁父”。按照孔氏先人名字多與居地有關來追溯,人們當然不妨認為,當孔父嘉在世之時,今夏邑縣境內有一個叫“祁”的城邑授給了孔氏為采邑,所以祁父才以祁為字。按照這樣一種假設,孔子先世采邑不在柤而在夏邑,那麼,孔子還鄉當然應該到夏邑而不是到柤了。
       這樣的假設聽起來似乎有它的道理,可是,一來,它並沒有充分的證據,甚至沒有什麼確鑿的證據表明當孔父嘉之時,今夏邑縣境內有一祁邑。另外,按這樣一種假設,許多事情難以解釋。譬如,很顯然,孔氏別為公族而能得到采邑必然只能發生在孔父嘉被殺之前。
       但是,如果孔氏得氏且得到祁邑始于孔父嘉,那麼,孔父為什麼不葬于祁邑,卻還要安葬於柤城呢?作為孔氏始祖,孔父既然安葬于柤,這就說明孔氏的居住地最有可能在柤,而不是在別處。另一方面,如果孔氏得氏始于孔父嘉的子孫,其子孫居於夏邑的祁,那麼,為什麼傳世文獻上說孔子還鄉都說是“還息乎陬鄉”,而不說“還息乎祁邑”呢?所以,無論孔氏得氏於何時,竊以為孔氏的家居之地都應該在柤,而不大可能在夏邑。
       孔子祖籍夏邑之說皆因其地與柤銜接,而金代孔氏先塋又從柤遷于夏邑所致。要之,孔子祖籍在夏邑之謬說,並不足以證明孔氏由宋國出奔始于防叔。
[ 1] 劉殿爵、陳方正主編:《世本四種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頁15。
[2]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6冊,卷47,頁1905。
[3]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卷9,頁100。
[4]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第6冊,卷47,頁1906。
[5]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卷44,頁1441-1442。
[6]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賢等註:《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8冊,卷70,頁2278。
[7]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44,頁1441。
[8] [宋]陳彭年等撰:《廣韻》(清道光30年鄧氏劭州東山精舍刻本),卷3,頁2下。
[9] [宋]蘇轍:《古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71冊),頁467。
[10] [宋]胡仔撰,[清]胡培翚註:《孔子編年》(清嘉慶23年胡湛重勘本),卷1,頁1下。
[11] 現存《東家雜記》雖署宋人孔传撰,而實為清初衍聖公孔毓圻等人編綴。
[12] [明]陳鎬撰,孔胤植等補:《闕里誌》(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影印清雍正時補刻明崇禎刻本),頁80。
[13] 孔德成主修:《孔子世家譜》(民國26年排印本),卷首,頁3下。
[14]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冊,卷26,頁1025-1026。
[15]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上冊,卷8,頁200。
[16]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卷9,頁100。
[17]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卷35,頁434-435。
[18] 舊題[漢]伏生撰,鄭康成注:《尚書大傳》(清嘉慶5年愛日草廬刻本),卷2,頁2上-2下。
[19]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冊,頁85。
[20]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上冊,卷18,頁641。
[21] 王符《潛夫論•志氏姓》中,“郰”作“鄹”。见《潛夫論箋校正》,卷35,頁435。
[22]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八佾》,上冊,卷3,頁104。
[23] 裴駰《史記集解》引徐廣曰:“陬音騶。孔安國曰:‘陬,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見《史記》,第6冊,卷47,頁1905。
[2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頁493。
[25] 括號內為王獻唐先生原注,下同。
[26] 王獻唐:《春秋邾分三國攷、三邾疆邑圖攷》(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版),頁40-41。 [
27]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2,頁47。
[28] [晉]範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糓梁傳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卷1,頁3-4。
[29] [清]婁一均修,周翼等所纂:《鄒縣誌》(清康熙54年刻本)卷1上,頁4上-4下。
[30]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冊,卷12,頁310。 [3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頁7。
[32] [晉]範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糓梁傳註疏》,卷5,頁95。
[33] [明]胡繼光重修:《鄒志》(明萬歷39年刻本),卷1,頁32下。
[34] [吳]韋昭註:《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頁476。
[35]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4冊,頁1293。
[36]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卷9,頁100。
[37]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冊,卷12,頁315。
[38]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頁427。
[39]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4冊,頁1442。
[40]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3冊,頁1132。
[41] [清]鄭環撰:《孔子世家攷》(清嘉慶8年刻本),卷1,頁8下。
[42] [清]陳敬基:《至聖先師世系攷》(清善成堂藏清宣統元年石刻本),頁3下。
[43]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卷11,頁784。 [44]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卷40,頁450。
[45]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上冊,卷2,頁49。
[46] [清]江永:《鄉黨圖攷》(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0冊),頁735。
[47]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7,頁241。
[48]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頁120。
[49] 劉殿爵、陳方正主編:《孔叢子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頁15。
[50]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19,頁595。 [
51]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卷7,頁174。
[52] [清]鄭環撰:《孔子世家攷》,卷1,頁2上。
[53]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下冊,卷17,頁581-582。
[5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頁64。
[55] 劉殿爵、陳方正主編:《世本四種逐字索引》,頁12。 [56]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3,頁106。
[57]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頁60-62。
[58]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卷9,頁100。
[59]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下冊,頁697-698。
[60]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下冊,頁697。
[61] [漢]刘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卷19,頁508。
[6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頁14-15。 [
63]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卷1,頁20、頁12。
[6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冊,頁83。
[65]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卷5,頁60。
[66]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第6冊,卷47,頁1926。
[67]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31,頁1008。
[68]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冊,頁680。 [
69] [漢]班固撰,[唐]顔師古註:《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6冊,卷28上,頁1573。
[70] [清]岳廷楷主修,胡贊采等所纂:《永城縣誌》(清光緒27年刻本),卷14,頁2下-3上。
[71] 錢穆:《史記地名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頁851。
[72] 劉殿爵、陳方正主編:《孔叢子逐字索引》,頁10。
[73]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2冊,頁686。
[74] 侯永之、張天勳 :《孔子先代故里碑在永城出土》《中州統戰》1996年8月,頁29。
[75] [清]岳廷楷主修:《永城縣誌》,卷5,頁18上-18下。
[76] [清]岳廷楷主修:《永城縣誌》,卷14,頁3上-4下。
[77] [清]岳廷楷主修:《永城縣誌》,卷14,頁5上。
[78] [清]田文鏡修,孫灝等纂:《河南通誌》(清光緒28年補刻雍正13年本),卷49,頁6上。
[79] [明]鄭相修,黃虎臣等纂:《夏邑縣誌》(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年影印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卷1,頁12下。
[80] [明]鄭相修:《夏邑縣誌》,卷8,頁13上、頁14上。
[81] [明]鄭相修:《夏邑縣誌》,卷1,頁12下。
[82] [明]鄭相修:《夏邑縣誌》,卷8,頁24下-26下。 [
83] 黎德芬主修:《夏邑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民國9年石印本),页239。
[84] 孔范今主編:《孔子文化大典》(北京:中國書店1994年版),頁1379。
[85]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44,頁1428。
[86]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第8冊,卷50,頁2048。
[87] 黎德芬主修:《夏邑縣誌》,頁218-220。
[88] 黎德芬主修:《夏邑縣誌》,頁703-705。
[89]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頁100。
[90] [明]陳鎬撰,孔胤植等補:《闕里誌》,頁80。 [91] [明]鄭相修:《夏邑縣誌》,卷1,頁12上。
[92] [明]鄭相修:《夏邑縣誌》,卷1,頁12上。
[93] 錢穆∶《史記地名攷》,頁847-848。 (此文已發表于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國學研究》第18期)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5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