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在深圳市发起成立了公益性基金会——至圣孔子基金会并任会长。2024年12月18日,在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海峡两岸(深圳)孔子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暨成果展隆重举行。孔垂长会长,深圳市委常委王强,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社会主义学院(深圳中华文化学院)院长乔恒利以及专程远道而来的山东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清玉等嘉宾出席活动,来自北京、台湾、山东和深圳四地的学者王京生、黄启书、杨朝明、景海峰分别发表了精彩学术演讲。 深圳市委常委王强会见孔垂长会长并畅谈交流,共同参观了海峡两岸(深圳)孔子文化交流成果展。至圣孔子基金会执行长陈泰旭向来宾介绍了至圣孔子基金会的“千年渊源”“十年成果”和“当下业务”,包括孔子道统的传承、孔子历代嫡长孙世系、基金会成立的背景和十年来开展的弘扬孔子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重要活动。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斯文在兹”。斯文在兹,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孔子说:周文王死后,礼乐文化并没有消失,而由他来继承和传承。斯文在兹牌匾是1875年光绪皇帝为孔庙题写,现存云南建水孔庙。 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是康熙原迹等比例拓印的“万世师表”匾额。公元1684年,清圣祖康熙驾临曲阜祭孔,亲书“万世师表”,制匾悬于曲阜孔庙大成殿,翌年下诏天下文庙摹制,“万世师表”遂成孔子最佳代称。榜书原件一直保存于孔府,后由孔子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列一级国宝。 活动开始后,首先由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先生致辞。 孔垂长先生致辞 孔垂长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至圣孔子基金会十年前在深圳登记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十年来,至圣孔子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儒家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推广。我们依托海峡两岸顶级礼学学术资源,在大陆相关部门和机构,特别是山东省台办的大力支持下,打造出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崇圣成人礼、敬师志学礼等品牌活动和品牌文化产品,以多种形式开展两岸文化交流,让海峡两岸更多的青年人认同儒家礼仪和传统文化,增强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孔垂长先生说,儒家文化历经艰难坎坷,惟此方见其生机勃勃。以阙为常,守谦忌满,持道秉义、依情循理、随时损益、不断自新正是儒家常态,而创新,即是其中应有之义,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孔子留给中华民族的智慧财富之中,最可宝贵的就是礼乐文明的传统。中华文明也被称为礼乐文明,孔子以礼乐实施教化,以礼乐涵养人心,以礼乐协调社会,以礼乐凝聚国家。在今天,传统的礼乐文化如何与时代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变与不变的交织,都需要上承天道、下体民心,寻找一条实践的道路。 孔垂长先生表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儒家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圳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创新的精神,成就了科技的硕果。我们期待着,在深圳这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具有两千五百年底蕴的孔子文化,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同时,我们也希望现代科技被赋予中华文化的灵魂。 深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曾无非致辞 活动期间,孔垂长代表至圣孔子基金会向深圳中华文化学院捐赠了珍贵的孔子画像,深圳中华文化学院回赠了《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两岸交流》书法作品。 随后开展的学术研讨,来自北京、台湾、山东和深圳的学者王京生、黄启书、杨朝明、景海峰发表精彩学术演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王京生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启书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 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景海峰 学术研讨由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至圣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饶锦兴主持 深圳中华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还光荣作活动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