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门户 家谱续修 家谱研究 查看内容

孔氏族谱考略

2088 0 2024-8-16 08:49 发布者: admin 原作者: 孔祥东原创

孔氏族谱体例由简而繁,内容由独记载大宗世系和闻达人士而及全族普通族人,编修机构也由个人独立完成到严密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的不断变迁和发展过程。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史料证据,很多支派的世系 ...
孔氏族谱考略(续)


 

五、         世系

早期家谱因为资料所限缺漏依然很多,世系衔接与今之家谱也多有不吻合之处。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罗列。先就主要的进行说明。

 

南朝袭封

宋代家谱均未记载南朝袭封者,明成化谱在二十六代孔鲜名下注:“《通典》云: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封孔隐之为奉圣侯。二十八年更授孔惠云。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荂嗣。”

康熙谱在二十七代孔乘名下注:“其时有孔隐之者,公从父也,袭封奉圣亭侯于南朝。其后有孔惠云、孔迈、孔荂、孔英哲相继袭封,谓之南宗。嗣绝罢封,兹不叙。”

乾隆谱在二十六代孔孔隐之名下按注:“继之奉圣亭侯亭五世孙也,亭绍奉在晋明帝太宁年间。以上世系不可考。隐之即失爵至二十八代乃更封迈,迈卒子嗣,有罪夺爵,系皆不可考,附识于此。”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五·世系第一之五》:今汾以臆度之,亭与靖之、继之三人,或系二十二代震之冢裔,至隐之、惠云、迈、荂等,或以大宗无人,遂取旁支代表,后因鼎祚屡移,子孙不嗣,家乘失传,殆由于此。至灵珍崛起,北朝大约由于支别,自溯祖父以接大宗。如懿、鲜,未必尽主其所封爵,或系追崇。孔继汾认为北朝未必都是袭封,而可能属于追认。

民国谱继承了乾隆谱在二十六代孔隐之名下按注记录了南朝袭封。

南朝袭封除孔隐之均未被历代家谱正式收录,只是在按注中予以说明。北朝袭封始于孔灵珍,应该只是大宗近支。南渡大宗失爵是否因为绝嗣,还是因为南朝为北朝所灭,也未可知。

孔尚世系

宋谱载十六代孔尚为孔霸曾孙,明成化谱仍之。永乐家谱碑记孔尚为孔黄孙。康熙谱未说明孔尚为何人后裔,应该属于上代失考。孔继汾《文献通考·卷三十·宗谱第十》记:“黄子孙失名,其曾孙巨鹿太守尚。”但是乾隆谱的记载福子二,房、某;某子尚。由此将尚记录孔福之孙,落实了宋谱孔尚为孔霸曾孙的记载。民国谱继承乾隆谱记载。

孔尚之后,十九代孔宙和二十代孔昱在宋谱分别记为霸六世孙和七世孙。明成化谱仍之。康熙谱记:尚子二方、畴,畴子贤,贤子三宙、翊、彪,宙子五晨、谦、褒、融、昱。

 

会稽孔氏

 

会稽孔氏始于二十二代孔潜,但是宋谱没有说明潜为何人之后。成化谱注曰:“《世说·谱》云:魏相斌十四世孙。”魏相斌即孔氏八世祖孔谦。康熙谱记:彪子乂,乂子三毓、恂、郁,郁子二扬、潜。乾隆谱、民国谱仍之。如此会稽孔氏至孔霸就有完整的世系。 不过唐《元和姓纂》记载孔潜为宋公孔吉的八世孙。另《晋书·孔愉传》言其先世居梁国。梁国与宋公初封的沛国及后迁的宋公国为邻,会稽孔氏出于宋公也很有可能。

 

下博孔氏

宋谱未记载下博孔氏祖下博亭侯孔扬,但是二十九代孔灵龟却记为孔扬七世孙。成化谱记:二十一代孔郁,福七世孙,冀州刺史;二十二代扬,郁子,下博亭侯因家焉。康熙谱记:二十一代孔郁子二扬、潜。下博孔氏与会稽孔氏均接在孔郁下,为孔福后裔。

孔扬后成化谱仍记二十九代孔灵龟为孔扬七世孙。但是康熙谱记:二十七代孔乘子二灵珍、景进,景进子三伏承、白鸟、灵龟。如此孔灵龟从孔扬七世孙改为孔乘孙。康熙谱未说明此改动的依据,大约是承天启谱记载。乾隆谱则又将孔灵龟改回孔扬后裔,只是中间六代记为“某”,即名讳失考。民国谱继承乾隆谱,但是增加了孔扬至孔灵龟的六代名讳,即节、旻、纪、源、基、祥。也未说明这些名讳的出处。

查献县派雍正谱记载同宋谱,孔灵龟为孔扬七世孙。临江派民国谱却记载另一个明显拼凑出的世系:二十五代懿生鲜、安固,安固生沉,沉生灵龟,灵龟生景伟、滔,滔生硕。

广东番禺小龙房光绪谱记载孔扬无传,孔灵龟世系与康熙谱同。而广东罗格房民国谱记载了孔扬至孔灵龟之间的节、旻、纪、源、基、祥六代世系。广东南海孔铭根2005年抄谱记载有节至祥的世系,但是孔灵龟却接续在孔景进名下。由此可见此世系最早见于岭南孔氏族谱,而岭南各房的表述并不一致。总之。民国谱依据岭南罗格房谱完成了孔扬至孔灵龟的世系。

宋谱载三十五代务本为颖达族孙。成化谱仍之。康熙谱记载三十四代珪子务本,务本子如珪。这样孔巢父系就接为孔颖达后裔。《阙里文献考·卷三十·宗谱》一如康熙谱,民国谱同样一承康熙谱。

 

曲阜孔氏

曲阜是孔氏祖庭,林庙所在,国史方志中有大量关于孔氏,尤其是中兴祖后裔的文献记载。但是由于战乱鼎革,家谱未能及时修订,不同时期和不同分支的世系记载矛盾之处不胜枚举,列举主要异同如下:

一)          名讳完全不同

宋谱端操三子𤤝、玮、玖与成化谱、康熙谱、乾隆谱记载的璠、瑱、玠完全不同,而民国谱又增加了瑄;

成化谱载元祗子二之与、之誉,元祐子二之康、之怀;康熙谱和乾隆谱记元祗、元祐无传;但是民国谱记为元祗子三之泰、之才、之恭,元祐子四之忠、之绪、之可、之起、之谦;

成化谱思忠子四,克椎、克惠、克敬、克诚,民国谱载思忠子一克善

 

二)          世系不同

宋谱记端廉为端操弟,但是成化谱及后谱均改为若虚子端本弟;

成化谱载汭为之肃子,康熙谱和民国谱记为之载子;

成化谱应迁为圣时子,但是在民国谱中为应选、应法之弟;

成化谱载思友子五,克文、克行、克忠、克信、克常,但是康熙谱没有克文、克行,增加了克纲,民国谱又增加了克己;

 

三)          增添后代

宋谱载若拙子二端中、端申,成化谱、康熙谱记若拙子四增加了端美端常,民国谱又增加端孜,为牟平派始祖;

成化谱记载思履子一克伸,民国谱增加为子三,克伸、克静、克恪。

 

四)          很多没有后代繁衍下来的没有记载

成化谱记载琥子二,抟和拂。抟生子元泰、元让,孙之则、之逊、之典。元孝有兄元直,元直生子二,之经和之文。康熙谱记载琥仅子一拂,没有记抟;

成化谱记载思蹈有孙四人,希温、希恭、希良、希俭,民国谱仅记传一世绝;

成化谱记载藻有曾孙希昇和希蒙,但是民国谱记传一世绝。

 

以上仅仅例举部分各谱间的不同记载。成化谱对于曲阜孔氏的记载应该是本于元朝和明朝早期从曲阜收集的资料,并不完整。但同时说明在曲阜天启谱以前没有连续的谱谍编撰。

 

派户支

宋谱和明成化谱并未见派户分支。天启谱首见分五十七户,康熙谱增添为六十户。《阙里文献考·卷三十·宗谱》记:“子姓蕃衍,枝远益分。始而纪以五位,复别以二十派,继又分为五十七户,再增为六十户……称宗愿为袭封位……舜亮为中散大夫称袭封位宗翰为刑部侍郎称侍郎位宗寿为太子中舍称中舍位宗彀为国子博士称博士位,此四十六世所分也……五十三代兄弟共六十有一,有传者仅二十人……即从五位中所分出之二十派。接着有详述于五十五至五十七代有传者再分六十户。

康熙谱《流寓记》和《阙里文献考》均罗列外迁孔氏概况但是并未予以命名,直至民国全国合修才将外地孔氏依迁居地予以命名。中兴祖后四派:南宗派、牟平派、慈溪派、衢州派;中兴祖前九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临江派、平江浏阳派、鲁山派。其余皆以支命名。民国谱并未说明当时称派或支的依据。

由于各种原因原因民国谱并没有能够收录全部孔氏,更没有记载衢州孔洙后裔五经博士一系。只是在《嫡裔相承图》中记载了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又在《南宗相承图》中记载了孔端友至五十六代五经博士孔彦绳。但是孔端友与四十九代衍圣公间无挂线,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洙嗣子孔思许接在四十七代孔庭族长孔若古名下,殊不合宗法。这也反映出南北宗的矛盾并未因南宗孔彦绳袭五经博士而彻底解决。

 

六、         伪孔

伪孔问题宋代史料均未涉及,直至元朝五十三代孔泾和孔淑的家谱序言均未提及所谓伪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重立中兴宗支图序》,称南朝刘宋所封洒扫户孔景后裔孔末乘五代乱世杀泗水令孔光嗣。民国谱《伪孔辨》称孔末后孔之仙将四十九代族长孔玭一家灭门,言真孔伪孔为世仇。元天历南宗谱中兴祖名下孔涛注曰:“孔末一事向来《广记》不载,盖讳之也……予至阙里里,闻孔氏长老云:五代时有洒扫户孔末者,盖孔景等五户之裔,非先圣后,或出姬姓也未可知,枝蔓浸盛,乘时不纲,取孔氏歼旃,曲阜孔氏既尽”。可见孔末灭曲阜孔氏一事系曲阜孔氏口头传说。传说并不闻于南渡孔氏。孔光嗣之卒至元朝延佑有三百年,几百年的口头传说很难可靠。

查阅史料,有《旧五代史·卷明宗纪六》载:天成四年(929年)夏四月丙辰,谏议大夫致仕、袭文宣公孔邈卒。可知唐末至后唐文宣公袭封另有其人,而孔氏族谱不载。中兴祖在后唐长兴元年(930年),也就是文宣公孔邈卒后一年,为曲阜县主簿。而唐末为曲阜县令者为鲁国公太平军节度使孔温裕之子孔续。不存在孔末杀孔光嗣而夺曲阜县令的可能性。

2008年出土中兴祖孔仁玉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孔仁玉的生平,也没有提及孔末乱孔氏事件,而且显示孔仁玉是在极其正常的情况下守孝、袭承文宣公爵位。

曲阜的历代碑刻显示有许多曲阜孔氏家谱失载。1928年出土隋河阳都尉孔神通墓志铭叙其为曲阜孔氏,但也同样未见载于家谱。这些孔氏不会全无后裔传世。曲阜所谓外孔很可能包括这些人的后裔。

 

七、         组织制度

早期家谱基本都是个人所为,而且袭封衍圣公也多没有参与。期间只有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续《孔氏祖庭广记》、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立《中兴重立孔氏宗支图》。至五十三代孔涛和五十四代孔思模续修家谱时感觉到自己修谱存在僭越的问题,在各自的序言中均有表述。

随着衍圣公地位的上升、孔氏族权的加强和宗族规模的日益扩大,自明朝弘治续修不仅衍圣公亲自参与,而且建立了谱局。弘治续修同时规定了三十年小修,六十年大修。孔氏家谱续修完成了组织化和制度化的转变。虽然其后并没有完全遵守这一规定,但是只有衍圣公才有发起续修家谱的权力已经成为定例。

康熙谱规定了各项不得入谱的条件,如为按孔氏字辈起名,干犯名义,流入僧道等。因为朝廷对孔子后裔的优待,防诈杜伪成为重点。谱碟印刷后即行毁版,家谱卷首立领谱清单;谱碟需要钤印、每年查验。虽然康熙谱有十五户没有捐输谱款仍然领谱,但是后续续修都应摊费也为定例。

 

结语

综上所述,孔氏族谱体例由简而繁,内容由独记载大宗世系和闻达人士而及全族普通族人,编修机构也由个人独立完成到严密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过了漫长历史时期的不断变迁和发展过程。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史料证据,很多支派的世系衔接也存在多种版本,更有一些支派的衔接明显与历史史料存在矛盾之处。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更充分的史料和出土文物。但是这些缺憾并不影响孔氏族谱凝聚孔氏族人,实现儒家教化的历史作用,不影响孔氏族谱作为中国家谱文化典范的历史地位。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Copyright © 2025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