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壁出书发生于西汉景帝年间,是秦始皇焚书政策后儒家典籍重见天日的标志性事件。孔子九代孙孔鲋为躲避秦代焚书,将《尚书》《礼记》《论语》等典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至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时被发现。该事件保存了先秦文献原典,直接引发汉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学术分野,形成长达千年的经学研究争议。出土文献因用先秦文字书写被称为"鲁壁古文",其文本差异促使许慎《说文解字》的编撰。经学家孔安国对这批典籍进行整理考订,为汉代"独尊儒术"政策提供了文献支撑。 2024年8月,孔子博物馆在孔庙鲁壁遗址举行的晒书大会,仍延续着该事件的文化象征意义。 |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推行焚书令,除官方博士掌管的典籍外,民间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均需销毁 。孔子第九代孙孔鲋为保存文化典籍,将家传文献藏于孔子故宅夹墙内,墙壁以特殊构造形成"复壁"结构 [5]。秦末战乱期间,孔鲋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典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内,最终卒于陈地,致使藏书位置成为秘密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91年)虽解除挟书律,但官方藏书仍以秦博士口述记录的今文经为主,古文原典长期缺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刘馀为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旧宅,在墙壁夹层中发现竹简文献数十篇 [4]。这批典籍包含: 《古文尚书》较伏生所传今文本多16篇 《礼记》载有佚失的《奔丧》《投壶》等篇 《论语》21篇与通行本存在差异 典籍文字皆为战国时期的蝌蚪文,与汉代通行的隶书形成显著区别 [4]。经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于墙壁,后于汉景帝时期由鲁恭王刘馀发现,经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整理校勘后,于汉武帝时期献书朝廷,但因巫蛊事件未列学官。 1.文本差异争议:古文经与今文经在字词训诂、篇章次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古文尚书》较伏生本多出《泰誓》三篇,引发真伪之争 [4] 2.学派对立形成:今文经学侧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强调文字训诂,两派围绕"六经"性质(历史文献还是治国法典)展开持续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