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BBS
群组
Group
阙里史话
孔氏动态
家谱续修
儒学纵横
旧版网站
登录
立即注册
孔氏宗亲网
»
社区
›
社区大厅
›
历史掌故
›
晏子与孔子——张晚林2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晏子与孔子——张晚林2
433
0
孔祥洋
Lv.7
发表于 2024-12-8 15:47:08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二、晏子与孔子之区别
孔子是鲁国的大贤,晏子是齐国的贤相,但孔子在鲁国并没有被重用,尽管也做过几任长官,而晏子却得到了齐国三代君主之器重,且一直高居相位。可见,二人的政治遭遇迥异,从这个意义上讲,晏子的实际政治作为与影响远远超过了孔子。但为什么晏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却不能望孔子之项背呢?由此,我们进一步来说说晏子与孔子的区别。
晏子是一个实际的政治家,他的很多思想与行为影响了齐国当时的政治,他的优长在这里,但他的限制也在这里。正因为晏子是一个颇得君主重用的政治家,于是,他的眼光就局限在政治领域,乃至是齐国自身的利益,而很难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思考政治自身的问题。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晏子春秋》卷八第六)
为了使鲁国不至于对齐国构成威胁,以这种阴险小人之方法使孔子受困而不能重用,可谓有失一个纯正政治家的风范,且有损自家之德行。这与孔子的胸怀可谓相隔天壤: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告诉齐景公,秦穆公之所以能使偏远的秦国称霸,就是敢于启用百里奚这样的人才,这是暗示景公当举拔贤能。孔子没有因为要照顾到鲁国的利益而告知齐国以偏邪之道,继而削弱齐国。孔子之周游列国,乃以天下之情怀而欲行政治自身之道(即王道),非像晏子那样以一国之强大为务也。正因为晏子是一个太过现实的政治家,因此,他便不能理解孔子所崇尚的礼乐文化所代表的教化意义。
仲尼之齐,见景公,景公说之,欲封之以尔稽,以告晏子,晏子对曰:“不可。彼浩裾自顺,不可以教下;好乐缓于民,不可使亲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职;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不可使子民;行之难者在内,而儒者无其外,故异于服,勉于容,不可以道众而驯百姓。自大贤之灭,周室之卑也,威仪加多而民行滋薄;声乐繁充而世德滋衰。今孔丘盛声乐以侈世,饰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以仪世,劳思不可以补民,兼寿不能殚其教,当年不能究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愚其民。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导民。今欲封之,以移齐国之俗,非所以导众存民也。”公曰:“善。”于是厚其礼而留其封,敬见不问其道,仲尼乃行。(《晏子春秋》卷八第一)
晏子以为,孔子所代表的礼乐文化不但繁文缛节,不易于教化百姓,且造成极大的浪费,“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他的这些观点,貌似墨家。所以,很多人把晏子归于墨家。实际上,晏子的上述观点尽管与墨家相似,但晏子自身并不是墨家。晏子乃基于一个现实的政治家的眼光才说出那些话的,他乃是从自身的节俭出发来反对礼乐之繁琐、厚葬、久丧等儒家习俗的,这就显得较为浅薄。晏子由此而反对齐景公赐封地给孔子进行政治试验,孔子亦不得不去齐反鲁,因为晏子这段话以后,齐景公对孔子的印象彻底改变了。尽管晏子是一位贤相,但却只就具体的事自身发言,很少考虑文化对于一般百姓的性情养成之关系。晏子自身的行为足以为世人楷模,但他也只是希望以这种方式,而不能在文化上所有建树。因此,《晏子春秋》尽管有八卷,但所载都是单个事件的讽谏、劝诫与教诲,而学理上鲜有阐发。晏子始终只是“事”的精神,而无“理”与“学”的精神,故晏子虽位高权重,但却无人传承其学与精神。晏子死后,齐国很快发生了弑君之乱。这些都与晏子没有培养后学有关。我们反观孔子。孔子虽然未被鲁君重用,乃至没有被列国之君王看重,但孔子一直注意文化的传承,在孔子看来,文化的传承比纯粹的政治作为更重要。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
上面两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孔子认为文化学术重于政治作为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孔子一生注重辟坛讲学,开园授徒。中国的文化精神传统赖孔子之整理与传授得以流传,既而影响政治。其弟子有的甚至成为帝王师,如子夏之于魏文侯。孔子死后,其弟子传承其学,终至蔚为大观,成为华夏文化之主体精神。时人正是从文化上看孔子之业绩的:夫子适周见苌弘。……刘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诸侯力争。孔丘布衣,圣将安施?”苌弘曰:“尧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坠,礼乐崩丧,亦正其统纪而已矣。”既而夫子闻之,曰:“吾岂敢哉,亦好礼乐者也。”(《孔丛子·嘉言》)
“圣”不一定要在时政上有所作为,正道统、开人文以待后世,其意义无疑更大。这是孔子与晏子最大的不同所在,也是孔子超越晏子的精神所在。孟子与其门人公孙丑曾有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之所以不高看管仲与晏子,就是因为他们是纯粹的政治家,而他之所以要私淑孔子为弟子,就是因为孔子的精神代表了文化理想。荀子曰:“晏子,功用之臣也。”荀子认为晏子连子产、管仲都不及,而管仲也不过是“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荀子·大略》)之野人。可见,荀子对晏子的评价是比较低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这些话在《晏子春秋》中绝无所见,两相计较,不可同日语也,尽管晏子是了不起的政治家。
孔子给弟子们授课
三、从晏子与孔子在后世之不同影响看文化传承之重要性
晏子在当时是杰出的政治家,尽管孔子之名声其时亦非小也,但作为晏子之后辈小生,晏子未必能正视与推知孔子之作为及其意义,故其小看孔子亦宜也。晏子以其高洁孤忠之情怀竭力辅佐齐国三代君王,可谓臣子之冠冕也。然晏子一生无著述说其治,亦无门人传其学,其生命终结,其政治事业亦随之已矣。无著述、无门人,说明晏子并无政治理想以期传之后世,只有“事”之究竟,而无“理”与“学”之发越,以此较之孔子,可谓霄壤云泥也。孔子游列国,说诸侯,不务一国一事,欲以高远之理想平治天下;讲道德,授门徒,不究一时一世,欲以永恒之人道弘扬文化;金声玉振,始终条理,最后蔚为吾华夏文明之集大成者;善恶因之而判,人禽由此而辨,“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岂虚美也哉?!由是观之,人生在世固当有所作为,然作为不当仅限于“事”之精神,须至于“理”与“学”之高度,以传承人道与文化。程子曰:“泰山虽高矣,绝顶之外,无预乎山也。唐虞事业,自尧舜观之,亦犹一点浮云过于太虚耳。”(《二程粹言·圣贤》)无论事业多么伟大,亦不过浮云过太虚耳,唯道统与文化之传承才能历久弥新、高明悠远也。
太史公之赞晏子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此不过为其德行人格所感动耳。然其赞孔子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祇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当世之事业,固遭险阻而有限,然其文化之流泽,岂止传十余世,必至千万世矣。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嘻,知道之言也。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孔祥洋
Lv.7 版主
主题
49
回帖
20
积分
346
+ 关注
发消息
图文热点
山河承瑞气 春节祭圣祖
132 人气
#社区管理
关爱老人 情暖孔家
276 人气
#各地孔氏
孔氏平阳派二支宣城士愷公房 举行祭祖典礼
424 人气
#家谱续修
浙江天台孔氏宗谱
1656 人气
#家谱续修
推荐话题
1
维修中的上海孔庙
2969 阅读
孔庆亮
2
孔垂长、孔令立、孔众在京聚首共同出席孔子世家谱工作交流座谈会
2575 阅读
孔庆亮
3
申请入谱需要什么手续
1932 阅读
孔令魁
4
广西孔子后裔奖学活动在柳州举行 孔令玉会长出席颁奖典礼
2615 阅读
孔卫东
5
那些年 上海孔氏
2446 阅读
孔庆亮
最新发布
山河承瑞气 春节祭圣祖
关爱老人 情暖孔家
孔氏平阳派二支宣城士愷公房 举行祭祖典礼
明朝四次毁灭天下书院,如此王朝怎么可能学
宁陵派三支曹县分支昭蔚公支神龛点主仪式圆
孔子眼里的君子人格!
兰州孔子文化研究会开展赠谱活动
清代河南书院祭祀建筑的主要类型
Copyright © 2025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
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