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如果没有长眠淮阳的这位老人,中国儒学将会受到很大损伤——孔鲋

215 2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淮阳只因人文与风景俱佳,古往今来倍受世人瞩目和青睐,虽历经数千年风雨和战乱的洗礼,小城始终难改其分外妖娆之美色。这片神奇的土地,在她孕育了灿烂远古文明的同时,也因此吸引着历史上众多名人或祭祀,或居住,或游玩,或访友,或长眠……最后这个词虽说有点不雅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天咱们就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一位长眠于此对中国儒学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人物——孔鲋。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孔老夫子的第八世长孙孔鲋,正襟危坐在自家院内朗声诵读祖先的《论语》。  孔子虽博学,家丁却不旺,七代单传,唯独到了孔鲋这代兄弟三人,才真正担当起了光宗耀祖的重任,孔鲋身为兄长更是不敢懈怠,发誓要做国家栋梁之材。
       就在他读书兴致高涨之时,他的好友陈馀前来求见。  陈馀见孔鲋又在读书,就不安地说:“我说哥们,你不知道秦始皇已下令‘焚书坑儒’吗?再读,小命可能都没了!”  孔鲋问:“这事真的吗?书,何罪之有?”
       陈馀接着说:“知道什么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不?秦朝要销毁前代君王所有书籍,再创造对自家统治有利的,而你家又是藏书大户,这难道还不够危险吗?”  孔鲋乃一介书生,听后自然有些胆怯,但祖宗呕心沥血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断不能毁在自己手上,于是他自我解嘲说:“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读书乃百无一用。”
      陈馀听后不禁叹道:“我当然知道,难道秦始皇跟你也很熟吗?”  孔鲋感到事态的严重性:“既然秦王不这么看,我束之高阁便是。”  于是,孔鲋等陈馀告辞后,就亲自动手把部分祖传的珍贵书籍,封藏在房屋的夹壁之中。  
        不久,孔鲋又担心留在鲁地太过凶险,便远走他乡,到河南嵩山隐居讲学。
       这次隐居持续了七年,直到秦末农民起义时他才出山,那时他已五十多岁了。投奔起义军后,他本想将自己这些年来关于治国平天下的才学充分发挥出来建功立业,但起义将领大多是泥腿子出身,根本不听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书生的摆布。他再次体会了秀才遇到兵的尴尬和苦恼。
       起义军经过几次交战失利后,他也彻底对这个有勇无脑的军队灰心丧气了。于是,他再次选择了隐居,隐居地就在河南淮阳南二十五里的紫荆台。  他之所以选择此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年祖辈孔子曾三次来陈,在此居留讲学长达四年之久。
        淮阳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孔鲋最终在此避开战乱,安度晚年,终老而故。村人将他的遗骨埋葬在村西,与村东的范丹寺遥遥相望,虽远离故土,却不曾孤单。  孔鲋去世近百年后,西汉景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鲁王好治宫室,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壁里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为孔鲋所藏儒家之典籍。
        在这里,小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当年孔鲋冒着生命危险的“鲁壁藏书”,中国的儒家学说早已随着秦始皇的大规模“焚书坑儒”灰飞烟灭了,中国的儒家文化不但遭受灭顶之灾,也毫无疑问地将倒退上千年。所以,中国人每当拿起书本传道授业解惑时,都不应该忘记埋葬在淮阳的这位名叫孔鲋的老人!
         透过鲁壁,穿越时空,依稀看到一位白发苍苍嗜书如命的老人,在历史的深巷里走进秦朝,而后突然隐居;当他再次出现在汉唐的宽阔大道时,竟绽放出别样异彩……  而今,国学的朗朗诵读声已响彻全球,而传递这束文明之光的孔鲋也必将被后人所传颂。
孔鲋墓01.jpg
孔鲋墓02.jpg
孔鲋墓03.jpg
孔鲋墓04.jpg
孔鲋墓05.jpg

评论2

孔庆亮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鲁壁出书发生于西汉景帝年间,是秦始皇焚书政策后儒家典籍重见天日的标志性事件。孔子九代孙孔鲋为躲避秦代焚书,将《尚书》《礼记》《论语》等典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至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时被发现。该事件保存了先秦文献原典,直接引发汉代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学术分野,形成长达千年的经学研究争议。出土文献因用先秦文字书写被称为"鲁壁古文",其文本差异促使许慎《说文解字》的编撰。经学家孔安国对这批典籍进行整理考订,为汉代"独尊儒术"政策提供了文献支撑。
2024年8月,孔子博物馆在孔庙鲁壁遗址举行的晒书大会,仍延续着该事件的文化象征意义。
孔庆亮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查看全部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推行焚书令,除官方博士掌管的典籍外,民间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均需销毁
。孔子第九代孙孔鲋为保存文化典籍,将家传文献藏于孔子故宅夹墙内,墙壁以特殊构造形成"复壁"结构 [5]。秦末战乱期间,孔鲋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典籍藏于孔子故宅墙壁内,最终卒于陈地,致使藏书位置成为秘密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91年)虽解除挟书律,但官方藏书仍以秦博士口述记录的今文经为主,古文原典长期缺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刘馀为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旧宅,在墙壁夹层中发现竹简文献数十篇 [4]。这批典籍包含:
《古文尚书》较伏生所传今文本多16篇
《礼记》载有佚失的《奔丧》《投壶》等篇
《论语》21篇与通行本存在差异
典籍文字皆为战国时期的蝌蚪文,与汉代通行的隶书形成显著区别 [4]。经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于墙壁,后于汉景帝时期由鲁恭王刘馀发现,经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整理校勘后,于汉武帝时期献书朝廷,但因巫蛊事件未列学官。
1.文本差异争议:古文经与今文经在字词训诂、篇章次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古文尚书》较伏生本多出《泰誓》三篇,引发真伪之争 [4]
2.学派对立形成:今文经学侧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强调文字训诂,两派围绕"六经"性质(历史文献还是治国法典)展开持续争论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5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