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云南孔姓女子十年修谱的故事

270 0
发表于 5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爷爷的爷爷用笔写出的话

文 | 深谷小溪

在《财新周刊》看到作家谭加东的随笔《我从未见过的祖父》,脑海里闪现出一丝灵感。又联想到,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发表的诺贝尔演讲,“尽管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笔名‘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
在过去的时光里,我一直在讲自己的故事,以至于几次受到母亲的批评,我的母亲就如莫言的母亲一样,同样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虽然我没有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但是文学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

十年前,爷爷有几个兄弟姐妹我都不知道,就别说还能知道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我们的城市在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缅甸只有一江之隔,当地除了景颇族同胞的名字带有孔字,姓孔的汉族寥寥无几,以至于读书时全校姓孔的只有我一人。

读书时的某一天,突然得知与我不同姓的同桌竟然是我的长辈,我诧异了,向父亲询问其中的亲戚关系,父亲答不上来,爷爷也答不上来。过去,在施甸老家跟着父辈们上祖坟,小镇的后山全是孔家祖坟,有民国时期,也有明清时期。家族所有人都说,山上的祖坟都是老祖宗,但谁也说不清每座祖坟之间的关系。在无限的好奇和疑惑中,我开始了十年的考古修谱之路。

我曾多次登门拜访亲戚们,听老人们讲故事,查阅历史资料,抱着一大摞白色菊花上山,一边扫墓一边研究。有些墓被盗出现了窟窿,有些墓时间久远出现了塌陷,有些墓风化严重出现了锈迹,我用手轻轻地捋了捋挡住碑文的干枝枯草,扫了扫墓碑上的积藓尘土,将指尖放在碑文上,顺着刻字一笔一划描画,推测其意。太阳日渐落山,满满使命感的我沉浸于研究墓志铭已顾不上天色,阵阵晚风吹响了山间树叶,陪我上山的家人被阴森的山林吓得瑟瑟发抖,扯了扯我的衣服说,“走吧,太阳快下山了。”不得已,只好带着拍好的图片资料下山,路途中我一直在用笔和纸进行梳理,不时愁眉不展,不时欣喜若狂。家人发出感叹,“你不去学考古学实在是太可惜了!”

远房叔公从家中斑驳陆离的古式行李箱,拿出一本保存完好的泛黄陈旧的悼辞。我小心翼翼地捧着这本格外珍贵的书本,激动万分地翻开一页页纸张。这里有爷爷的爷爷用笔写出的话,他的母亲与世长辞,悲痛不已,把人生经历和母亲的养育教育之恩写得淋漓尽致,深入浅出,他说,“家计难窘迫惟俭可养志勤可造诣”还说,“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不惟不能以慕欧阳子孟轲氏之为人以遂母志”我睁大眼,不放过任何一个字的认真研读,我似乎读懂了爷爷的爷爷的思想和经历。这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站在爷爷的爷爷跟前,和蔼可亲的他慢条斯理地和我讲述了一个一百年前的故事。感觉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盼着有后人去揭开沉寂在云南这片热土上的百余年的家族历史。

走进老家的孔庙,见到爷爷的爷爷于民国葵亥仲夏亲笔题词“世仰儒宗”四个大字的匾额,高高悬挂在房檐的正中间,浑厚大气,刚劲有力,落款为“知弥渡知事孔广乾敬书”。循着爷爷的爷爷的足迹,我查阅到大理州弥渡县寅街镇大庄营村东口,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式样古朴,凌空高昂的坊楼,原为本村的李滮,号菊村,荣获“内阁中书”衔后所立。几经风雨,荒废寂寥,爷爷的爷爷孔广乾于民国十二年,禀请将大王庙安乐宫改为李菊村先生祠,供奉其牌位,并题《山高水长》匾一块。云南督军唐继尧题联:“滇水名家皆弟子;香山岭上拜先生”。
据考证,爷爷的爷爷孔广乾,字子健,于光绪二十七年中永昌府试秀才,公元1922年11月3日到大理弥渡任职,返乡后在保山施甸潜心教书育人,以写诗著书为乐。在研究祖上的墓志铭,得知六百余年前祖籍系“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姚胡溪孔家渡五都人”另外,生于乾隆庚子年的奉直大夫孔立葊,与元室五品宜人张氏合葬,墓志铭由“翰林院典薄銜丁酉科舉人姻愚侄盛毓華頓撰、乙亥科舉人湖北酂陽縣知縣姻愚侄異嗣仲頓書”但由于自己学识有限,精力有限,墓碑风化严重,实在难以准确掌握老祖孔立葊等世代祖辈的生前经历。

这些年,我带着我整理的六百余年的家谱,去了江西,去了山东,寻根问祖,一路上涨了知识开了眼界,也感动了一些人。一位曲阜老人对我说,“从来没见过女孩子理家谱,精神可贵,实在难得。”我的爷爷拿着照片对我说,“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父亲和爷爷的照片,更想不到的是居然是孙女管了这事。”爷爷把照片冲洗出来装框,放在家中日日祭供。每次回云南看爷爷,离开前爷爷总要走出家门送我到很远很远,直到看不到我的身影他才转身回家。看着耄耋之年的爷爷开心的样子,我心里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修祖谱是对家族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孝道的体现。透过百余年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明朝洪武年间至今的家族史,看到了一个同宗血脉生生不息的繁衍史,更看到了一种老祖宗留下的家族精神。这样的精神是“俭可养志,勤可造诣”的勤俭精神,这样的精神是“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修身精神。

感谢爷爷的爷爷用笔写出的话,不仅让我解开谜团,还让我受益终生。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莫言的一句话,“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孔家后人把滇西南孔氏家族的历史更进一步完善,把一个个谜团解开,把所有的故事更精彩的诠释。



                                    来自云南德宏 孔繁翎
                                    ——2019.12.15


民国十三年新正偕元室及三子摄影于弥渡县署 子健时年三十九.jpg
002.png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5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