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门户 查看主题

遵义孔氏迁徙史概述 转自遵义孔氏文化传播

发布者: 孔庆亮 | 发布时间: 2025-11-2 14:57| 查看数: 89|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01.png

在黔北苍茫群山之间,流淌着一支特殊的文化血脉——遵义孔氏。

遵义孔氏自明洪武年间起,先后以军旅、游学、屯垦、商贾等形式,相继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迁徙遵义各户、派孔氏族人携带的不仅是简单的行囊,更有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火种。在六百八十多载春秋更迭中,遵义孔氏在黔北大地演绎了一部独特的家族迁徙史。孔氏族人将杏坛文脉深深植根于遵,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铸就了遵义孔氏与众不同的迁徙文化。

一.明 洪武二年(1369),世居东鲁兖州府城的孔明珠、孔明亮、孔明先三兄弟响应朱元璋“填实边疆”诏令,率千余子弟兵踏上南下征途,在转战贵州、云南多地后,于洪武十一年(1378)在余庆白泥解甲归田。在今天白泥孔家湾孔氏宗祠遗址上,残存的青石瓦砾见证了孔明珠、孔明亮、孔明先三兄弟及其子孙屯垦荒野的艰辛与不易。

二.建文帝二年(1400),孔希瑶穿越蜀地三峡时,木箱中的宋版《论语集注》仍散发着幽幽书香。这位“幼负大志,有高才,能文章,称奇于明太祖,升迁。建文嗣位,靖难南侵之际,心怀痛忧,托游学入川......”的吕官户孔氏儒生,因建文帝“先生高才,当为天下苍生计”一句话,羸弱的肩上便挑着两箱书,在巴山蜀道间摇晃了数月,最后定居邻水,开馆授徒。把“圣裔文章当如杏花,既结果实又散清香”的初心撒向巴蜀大地。

三.播州杨氏土司深谙“打江山易,治江山难”之道,自北宋起,倡“兴儒学,建学养士”之策,首开播州士子科举晋身之途。这种持续数百年的文教建设在播州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向心力。明嘉庆三十九年(1560),吕官户入川始祖孔希瑶七世孙孔闻达怀揣教化理想,自四川泸州走马岭启程,跋涉赤水天险,穿越娄山雄关,最终驻足高坪杜家沟,践行圣祖孔子“有教无类”的育人之道。此支脉经近五百年涵养,今已蔚然成林,丁口之盛冠绝遵邑。

四.清 康熙甲寅至辛酉年间,吴藩逆乱西南,黔北锁钥之地,王师南征必由之途。提督赵良栋率虎贲之师,自遵桐古道挥师叩滇,铁骑过处,山川震眩。及三藩戡定,数万劲旅解甲归田,化剑为犁,军籍永驻。希瑶公九世孙孔尚文解甲归田于桐梓,迄今,其子孙遍及桐梓孔家湾。尚惠公解甲归田于遵义喇叭一带,经几代人披荆斩棘,在原本蛮荒之地开垦出以“孔家”命名的九里十三湾良田沃土。尚贤公解甲归田于遵义南乡仁寿冷水坪,耕作之余,常教子弟诗礼传家,兴盛之时,人才辈出,为乡里所称道。

五.清 乾隆年间,江西抚州孔氏应募军屯,随营西迁黔北,后择凤冈土溪而居,垦荒凿井,耕读传家。1864年春,太平军残部与黄号军合流,破凤冈,掠土溪,土溪孔氏宅院尽毁于兵燹,当少年孔潘龙从孔氏宗祠藻井爬出时,太平军残部与黄号军的硝烟尚未散尽。这场浩劫史学家称之为“贵州各族大起义”,尤以咸丰五年(1855)至同治十三年(1874)最为惨烈。细考历史,此劫实系多重悲剧叠加。官府苛政为乱源,义军暴行为表象,而黔北各族百姓实为最大受害者。遵义孔氏家族之遭遇,凤冈土溪仅是个案。放眼黔北,在此期间,有多支孔氏从“继、广、昭”共三辈人计百余位祖公自此音尘两绝,存殁难稽。

六.从湖南跟随红军长征的红三军团四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孔宪权在娄山关受伤时,1935年的春雪染红了他的绑腿。受伤后的孔宪权留在了遵义。解放后,孔宪权先后担任遵义会议建设筹备委员会秘书,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遵义市图书馆副馆长,遵义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孔宪权一生坚持用“孔孟之道重在践行”来教育子孙,这种将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融合的家训,正是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

从明初至今,遵义孔氏的迁徙史,本质上是一部微观的中华文化传播史。这些不同户、派的孔子后裔,用适应与坚守、融合与创新,在黔北大地上书写了“礼失求诸野”的现代启示。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不断重释的精神涅槃。如今,散居遵义各地的孔氏族人,如镶嵌在黔北大山里的文化明珠,继续见证着这个古老家族在新时代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孔繁春)

02.jpg


最新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Copyright © 2025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